[
回首頁
] [
搜尋
] [
檔案區
] [
管理區
] [
重新整理
]
預設
夜間
政治
[
回到版面
]
回應模式
名 稱
內 文
EID OG SMAPS
附加圖檔
[
無貼圖
] [
SAGE
]
可附加圖檔類型:GIF, JPG, JPEG, PNG, WEBM,瀏覽器才能正常附加圖檔
附加圖檔最大上傳資料量為 5120 KB。
當檔案超過寬 125 像素、高 125 像素時會自動縮小尺寸顯示
AA可使用 [aa][/aa] 防止變形
鬧板、攻擊性發言、煽動性發言請無視(回應者也無視),並使用del或在貓管理部向管理員回報。
本板討論主題為國內外政治經濟、疫情、國際關係等各類公共議題。
無題
無名
2025/08/25(一) 07:06:48.723 ID:M1TZszdc
No.18809088
del
為什麼黃國昌要說「我罵的是網友」?
這幾天,黃國昌的「白癡問題」事件延燒不斷。
很多人疑惑:如果他真的只是情緒失控罵了記者,為什麼不能大方承認?
為什麼要轉向說「我說的是網友」?
其實,從榮格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正好揭露了他內心的陰影。
⸻
🌑 1. 面具(Persona)維護
黃國昌一直塑造的形象是「專業、理性、正義鬥士」。
如果承認自己當眾嗆記者,這張面具就會破裂。
因此他選擇轉向:「我罵的是網友,不是記者」,好讓自己還能維持「理性」的外表。
⸻
🌑 2. 陰影(Shadow)被觸發
對黃國昌來說,最大的陰影就是「專業正當性被質疑」。
當有人問到「美國律師資格」的問題時,他的陰影立刻浮現:
👉「如果我不是專業權威,那我還剩下什麼?」
於是憤怒湧出,但又不願承認自己情緒化,只好把怒氣丟到「網友的荒謬問題」上。
⸻
🌑 3. 自我防衛與二元思維
承認自己失言 = 承認弱點,對一個以「戰鬥派」著稱的政治人物來說,這是不能接受的。
於是他用「對/錯」的二元邏輯,把問題簡化成:
• 問題是荒謬的 → 提問者也不值得尊重。
這樣就能避免面對自己真正的不安。
⸻
🌑 4. 缺乏阿尼瑪(陰柔力量)
黃國昌擅長的是陽性的「批判、辯駁、對抗」。
但他缺少陰性的「傾聽、承接、共情」。
這使得他的回應雖然犀利,卻顯得冷硬無溫度,也讓爭議持續發酵。
⸻
✨ 心理學的提醒
黃國昌展現的,是典型「陰影未整合」的狀態。
當一個人過度依賴「面具」來維護自我,一旦遭遇挑戰,就只能靠攻擊與否認來防衛。
若他能承認脆弱、學會整合陰影,展現柔軟的一面,他的公共形象會更完整,而不只是「辯才無礙卻易爆衝」。
⸻
🔎 換句話說:
「我罵的是網友」不是單純的澄清,而是一種心理防衛,避免外界看見他真正的恐懼與不安。
⸻
👉 你覺得呢?
如果黃國昌真的直接承認「是我情緒失控了」,台灣社會會怎麼看待他?
會更包容,還是更嚴厲?
【刪除文章】[
僅刪除附加圖檔
]
刪除用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