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版面]
回應模式
名 稱
內 文
附加圖檔[] []
  • 可附加圖檔類型:GIF, JPG, JPEG, PNG, WEBM,瀏覽器才能正常附加圖檔
  • 附加圖檔最大上傳資料量為 5120 KB。
  • 當檔案超過寬 125 像素、高 125 像素時會自動縮小尺寸顯示
  • AA可使用 [aa][/aa] 防止變形
  • 鬧板、攻擊性發言、煽動性發言請無視(回應者也無視),並使用del或在貓管理部向管理員回報。
  • 本板討論主題為國內外政治經濟、疫情、國際關係等各類公共議題。

美參院2026國防授權法:台灣為印太戰略重點,角色全面升級無名2025/07/30(三) 13:50:51.587 ID:2faa/o42No.18804865del
看來不管台灣是誰在掌權
美國怎樣都要堵死中共的樣子

-----
漢光演習今年出現大量「美語老師」(美軍退役將領與現役教官)參與,與此同時,美軍在關島集結大規模戰機進行演訓,印太周邊也同步展開涵蓋19國的「護身軍刀2025」聯合軍演,「劍指中國」意圖不言自明。在既有的密切軍事合作基礎上,美國2026年《國防授權法》更進一步強化台美防衛關係,為未來深化協作、共同應對區域威脅奠定制度化基礎。

美國國防授權法(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NDAA) 是美國國會每年都會通過的一項綜合性法案(已經連續通過超過六十年),授權美國國防部的年度預算與政策方向。它不是用來實際撥款的(那是另由「撥款法案」來進行),但卻是國防政策的指導核心文件,意義重大。

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Senat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於七月九日,以26比1 的票數通過2026財政年度的NDAA並提交到參議院院會審議。根據該委員會公布的法案摘要,2026年國防總預算從2025年授權的8952億美元,增加到9250億美元,增加約300億。

在涉及印太區域的十個條款中,有五項與台灣有直接相關:
1、美國國防部被指示與台灣合作推動聯合計畫:共同研發與共同生產無人系統及反制無人機系統相關能力,提升台灣因應灰色作戰與不對稱戰力。

2、美台契約合作機制「制度化」:法案要求美國國防部在諮詢國務院及美國在台協會後,建立契約機制,允許美方透過正式且合法的程序,除美國在台協會(AIT)外,直接與台灣政府部門及國防產業廠商等非AIT架構單位合作。此舉將突破過往制度限制,提升台美軍事與產業合作的速度與實質效能。

3、評估台灣的關鍵數位基礎設施:國防部需評估並提出強化建議,提升台灣重要數位設施(如網通、能源、海底電纜)安全韌性。另外在參院,共和黨參議員John Curtis及民主黨參議員Jacky Rosen也在10日提出另提出「台灣海底電纜韌性倡議法案」(Taiwan Undersea Cable Resilience Initiative Act),以專法加碼保護台灣關鍵通訊基礎設施。

4、授權10億美元援助:授權行政部門撥款10億美元作為「台灣安全合作倡議」(Taiwan Security Cooperation Initiative)經費,並擴大適用範圍,適用項目拓展至戰傷醫療照護與醫療裝備支援。相對來看,2025年的援助為3億美元,下一年度將增加3倍!

「台灣安全合作倡議」的概念可以回推到2023年通過的《台灣強化韌性法案》(Taiwan Enhanced Resilience Act),該法授權5年100億美元對台軍事融資(FMF)。2025年則正式推動「台灣安全合作倡議」,編列3億美元,聚焦於反裝甲裝備、雷達、無人機等,強化台灣不對稱作戰的能力。2026將台灣合作倡議預算提高至10億美元並擴大使用範圍。

註:明明美國直接送錢給台灣,還有各種密切的交流與合作,台灣這邊還是會有很多人整天疑美。Why???

5、強烈鼓勵邀台參演「環太平洋軍演」(RIMPAC):美國防部部長若未邀請台灣參加軍演,須向國會書面說明。將過去的象徵性支持,升級為具「問責機制」的制度設計。此舉有助提升台灣海軍的聯合演訓能量,也增加國際能見度與互操作性。

其他與印太地區相關的條款中,包含禁止在國防部長未向國會證實符合美國國家利益之前,削減美軍在朝鮮半島的部署、協助日本發展並部署反擊能力、強化與菲律賓安全合作,以及授權全額編列「太平洋嚇阻倡議」(Pacific Deterrence Initiative, PDI)預算,並指示國防部提升其預算編列方法的透明度。

另外其他重要的內容包括:

在援助烏克蘭的相關內容中,2026年法案將「烏克蘭安全援助倡議」(USAI)延長至2028年,授權金額提高至5億美元,並要求國防部協助烏方建立西方裝備的維修保養體系。相較2024與2025年各授權的3億美元,此提升展現國會持續援烏的意願。

以色列部分則維持5 億美元左右。2026年法案授權採購鐵穹(Iron Dome)、大衛投石器(David's Sling)、與Arrow 3攔截系統,並增加對反無人機系統的合作。

2026 NDAA對台灣意義總結:

• 台海納入聯防體系:NDAA草案已將台海安全議題納入印太安全高層決策,台灣不再是臨時戰略棋子,而是堅實的制度夥伴。

• 制度與信心雙提升:這些不是「口頭承諾」,而是法條規定、資金落地、項目具體的制度保證,顯示美國對台灣實打實的支持。美國釋出資源、技術、人員,與台共構防衛、共擔風險,徹底回應「掏空說」與外界疑慮。

• 台美合作新典範:未來可預期,從軍事、產業到戰略溝通,台美將在更多層級、更多制度性合作下深化,風險共擔的新階段,建立國防與區域安全命運共同體。

這是一系列具體美國聯合盟友與台灣並肩應對中國擴張威脅的戰略聲明,別再說美國只是嘴上挺台、掏空台灣完全跟事實不符合的話。同時我們也看到,國會當中仍然具有兩黨超級堅實的共識,要持續幫助盟友!即使川普政府有做出一些行政上的調整,相關辯論一直都在進行,而且看起來最後都校正回歸了,美國的對外援助仍然又回到過去的軌道上。

(所以三四個月前很堅持美國必須要砍對外援助、很堅持美國不用再幫助這麼多國家的台派朋友們,請一起校正回歸吧!其實靠常識就知道了,美國的全球領導角色本來就是會一直存在的呀!)
https://www.facebook.com/ustaiwanwatch/posts/pfbid0xyDMiNSkU4YjVRT6PTh5Ko1kitrh3fa1VQ3piNdYxXZcLvfJLs12wkbCtSLpjXDyl
無名2025/07/30(三) 13:57:52.873 ID:2faa/o42No.18804867del
【美國政策界會怎麼看大罷免結果?】
台美關係在安全合作深化及貿易談判的關頭,發生了大罷免運動並沒有成功的狀況。這場對台灣政治發展影響深遠的政治運動,對台美關係會有什麼影響?
▍ ​ 罷免非大選,非國家層級議題的公投

首先,罷免和選舉不同,是相對特殊罕見的民主實踐形式。所以在罷免選舉過後並沒有如過往總統大選後收到美方的聲明表態。這當然與罷免選舉主要關乎地方民意代表的去留有關,而美國政府或國會議員一般也只會就全國一級選舉表態。這樣的性質可能也會部份影響美方對大罷免的「地方選舉」定位,而地方選舉從美方視角會更從地方事務或經濟角度理解,而不會視為是對國家定位、國安事務或外交政策的公投。

再加上美國畢竟是有將近250年的選舉實踐,不會沒有觀察到大罷免主要發生在藍白優勢選區,而在這樣的選區要罷免現任官員本來就難上加難。最近的例子就是2021年的加州州長罷免案,當時州長紐森(Gavin Newsom)因經濟表現加上疫情疊加的衝擊受到罷免選舉挑戰。但最後紐森還是得到61.88%的不同意選票保住職位,罷免方無法重現2003年戴維斯(Gray Davis)被罷免,共和黨籍的阿諾取而代之。當時成功罷免的關鍵也還是戴維斯加徵牌照稅這樣的經濟議題引發的民怨。
(註:其實美國的罷免行動也是滿多的呢,若有在聽我們podcast的聽眾朋友們應該會聽到小問題內容與答案:曾經有一年全年超過100件罷免成案)

所以雖然台灣的大罷免運動以「反共」為號召,但美方可能還是從國內政治角度去理解這場運動,對台政策既定的進度不會受到影響,因為台美關係的互信互動已經成熟到不受雙方國內政局變化的影響。

▍ 台美合作持續穩健,政局變動有效「區隔化」

大罷免的發展若從去年5月開始起算的話,期間除了經歷了賴清德政府剛上任的蜜月期,其實也經歷了美國總統大選、政府交接期、甚至川普政府的百日。在大罷免運動收集連署書期間,也遭遇了川普公佈對等關稅的衝擊。但民進黨政府面對種種挑戰仍然穩健與兩屆美國政府合作,對美關稅談判也未受大罷免運動影響。美國拜登及川普政府就算面臨政府換屆人事改組、組織精簡,也還是持續耐心與我方談判。可以理解為台美官方互信充份,彼此展現誠意,也對互惠有期待。所以台美關係可以和政局變動「區隔化」(compartmentalize),甚至關稅議題也可以和台美軍事合作區隔。後者從近期美國國會一系列強化台灣對中嚇阻能力的法案、軍事演習的從旁協助、以及軍售提案持續推動可見。
然而大罷免的「國內」、「地方」性質,並不意味者美方不會重新評估台灣政情。

▍ 美方洞悉台立法院狀況,在野黨可能將直接面對美方的溝通及壓力

首先,無論是媒體報導或是參議員蘇利文(Dan Sullivan)等政治人物表態都可見,美方從政府到國會,都已經關注到藍白掌握的國會對台灣國家安全的巨大影響力。當美方對賴政府提出「17條」等防止中國勢力滲透的措施表示樂觀其成時,路透社也曾報導美方官員在與國民黨代表交流時,表達在國防議題上要國民黨「別礙事」。如果藍白國會議員持續透過立法權在國安甚至經貿議題掣肘,未必會有「藍白亂政,民進黨政府概括承受美方壓力」的狀況,但可以想見美方會有別於對完全執政的蔡英文政府的對台工作模式,而將國民黨及民眾黨等掌握國會的在野陣營視為承擔台灣治理責任的重要一方。換句話說,美方會更重視對藍白陣營的溝通工作,對於藍白陣營的作為若有異議,也會更清楚表達。這也是將執政及在野陣營另一個「區隔化」。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隔化?在去年台灣大選後,即有評論將賴政府與陳水扁政府的朝小野大比較,而在扁政府期間,也發生在野黨掌握多數的國會杯葛對美軍購的困境。然而當時美方無論是官方或是武器供應商,對台灣的不滿有部份也對準了宣稱不搞「軍備競賽」的扁政府,甚至給美方觀察者留下台灣「不致力於建軍備戰」、「只期待美軍協防」的印象。加上當時美中接觸時期的脈絡,使得民進黨政府須概括承受美方壓力。然而時過境遷,美中關係已從反恐夥伴變成戰略競爭甚至對抗。美國也開始意識到中國在自家及全世界的影響力滲透,包括對台灣政界及社會的統戰攻勢。加上賴清德總統承諾將國防預算增加至GDP的3%,民進黨政府經過9年執政也與美國兩黨政府有相當合作經驗。反觀在野陣營雖仍積極對美方政策界進行說明工作,但過去一年在國安議題的立場與執政黨的巨大差異,也已經被美方關注。美方對台灣朝野陣營的「區隔化」溝通,也有其必要。

雖然國民黨一直標榜自己能與北京維持溝通管道的,也一直指責民進黨不與在野黨溝通。甚至也有國際學者跟進要求民進黨政府要致力與中國及在野黨對話,甚至不惜要放棄台獨黨綱以及接受「九二共識」。然而在美中對抗的脈絡下,在野陣營與中方的溝通管道未必如馬英九時代標榜的那樣,是作為美中溝通橋樑的「資產」。大罷免過後,美方可能會要求在野陣營為台灣安全及推動台美共同利益負起更大責任。這樣的責任不會僅止於在野黨代表對美方官員議員學者的戰略溝通,而是會要求在野黨國會議員透過實際法案推動支持其「親美」立場。因此我們認為,在野黨很可能將直接面對與美方的溝通甚至壓力。

不過,在經過美國國會聽證會直接點名國民黨玩危險遊戲、行政官員以路透社放話叫台灣在野黨「別礙事」之後,在野黨們還敢直接刪除國防外交的預算嗎?我們是沒有很樂觀就是了。很快就要來臨的國防特別預算,我們馬上可以來觀察在野黨們選擇的路線。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CKm32pCTH/
無名2025/07/30(三) 14:25:18.486 ID:xRIjISE6No.18804871del
>>18804865

沒那麼簡單

台灣不可能落入親共的人的手中
除非國民黨跳反親美

不然2040年之前都是民進黨執政了
無名2025/07/30(三) 14:32:27.354 ID:OU0RFW46No.18804877del
>>18804865
台灣出了一個吳釗燮共諜 美國老大哥當然要派現大量「美語老師」來台監軍阿

台灣人真的很不老實 怪誰?
無名2025/07/30(三) 14:39:30.960 ID:Mi9Ouql.No.18804882del
>>18804877
之前的高安國也是
無名2025/07/30(三) 23:24:16.987 ID:rYxcYVlANo.18804926del
>>18804865
美國人看來又沒吸取教訓
要再次體驗當年太平洋叢林上被手起刀落的恐懼


【刪除文章】[]
刪除用密碼: